20091017自由時報
國內擁中派不斷高唱台灣邊緣化時,港媒最近用「甚囂塵上」來描述已回歸中國的香港(已經)邊緣化的論調。以「香港邊緣化」關鍵字在Google查詢,高達五十多萬筆。
宏觀看香港邊緣化的由來,有幾個主客觀政經因素。如:隨著中國開放的程度,扮演中國對外的主要窗口日漸式微;馬統傾中的表態和表現,讓對台統戰的腳色大為褪色;中下階層對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的期待落空,所得下降,失業率攀升,貧富差距拉大,在金融風暴之前即已產生。
最關鍵的應該是中國政府決定香港定位及未來發展方向,開始赤裸裸傳達出來!國務院的官員最近不諱言:未來上海的金融市場規模必然超過香港;在過渡期間(按,指上海成為金融中心之前)香港要擔當好國家金融戰略「配角」和「馬前卒」,並抓緊研究進一步升級轉型的問題。
傾中評論家也附和:二、三十年後,金融、服務業可能被周邊的對手取代,香港將由金融中心淪為一個休閒、退休的二線城市;要發展教育、醫療、環保、檢測認證、創新科技和文化創意等六大產業支撐。然而,這些產業的規模相對限縮,或未必是香港之所長。敏感人士即擔心,房地產十年內必然要大跌,因為金融業也要走下坡!
最讓部分港人震撼的要數八月份一項探討在深圳前海地區發展現代服務業的澳港合作協議,廣東省省長表示將循「前店後廠」的模式;港人過去的認知是香港為接單的前店,粵省則是製造成品的廠。但這回中方強調,前海是店,香港則是總廠。
由於服務業是香港僅存的優勢產業,此協議被質疑以己之長補他人之短,且服務業只要前店,根本不需要後廠生產產品,難免被認為是廣東所佈的圈套。此論述若成立,拉大時空來看,香港從簽署CEPA開始就已踏入了錯誤的第一步!
當然,官方的解釋是正面的:創造雙贏。擁中者的回應則是語帶威脅:不參與的話,深圳也有條件靠自身的力量搞起來;外加利誘:參與的話,提早分一杯羹─說詞與國內鼓吹開放優勢產業西進者如出一轍。
相信簽署ECFA就可以避免台灣邊緣化的馬統及其附和者,喜歡拿香港的CEPA為說帖,是自欺欺人、找石頭砸自己的腳?還是別有企圖而視多數台灣人為呆胞?
香港走到這一地步,或有不得不的選擇。但台灣真的無從選擇嗎?
(作者吳海瑞 為企業經營人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