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02大紀元時報  省籍淡化後的新願景在哪?

上一頁 下一頁
 

20100302大紀元時報  

☉王超華

2004年春天到台灣觀察選戰,接待單位盡力安排我們到各大城市,接觸各地人民。但抵達高雄時卻特別叮囑:大陸朋友晚上出去一定要有台灣人陪同,不要自己乘坐計程車——不會講閩南話的人難免引起誤會,甚至危及人身安全。

也許有些危言聳聽,不過也不完全是空穴來風。當時國民黨和民進黨藍綠兩大陣營炒作族群對立,確實曾在社會上造成很大影響。

族群關係緩和

五年之後到台灣,一個新的感覺就是,族群關係上的社會氣氛大為鬆弛。台北計程車司機總是能立刻聽出我講話不是台灣口音。可是不管對馬英九態度如何,司機發政治牢騷的時候,都還願意給我解釋他心目中的台灣民意。

不僅是計程車司機。深綠陣營裡年資極高的老前輩,如今在討論會上面對各方立場時,也會很努力地講國語,帶著些體諒和苦口婆心,希望與包括大陸訪客在內的聽眾交流。

也不僅是在台北。一位大陸朋友去高雄開會,自己出去坐計程車遊覽市容,本省人司機不但沒有任何敵意,而且還主動給他介紹景點。我們聊起來,互相都覺得對方的經歷有些難以想像。再想一想,其實「本省人」這個詞,如今在媒體上也很難見到了。

「藍」「綠」仍對壘

不過,台灣朋友心目中劃分藍綠的壁壘還是相當分明的。我每天買來兩三份報紙,了解政治態勢和社會情況。熟識的台灣朋友總會提醒我,各種報紙藍綠紅橙紫的政治光譜後面,水很深呢!

幾個月看下來,我倒是覺得自己作為一個局外人,不去深究文字後面潛藏的糾葛,也有不深究的好處。一方面,身在台灣,才知道這裡能人多多,每天各大報加起來,總有十幾二十來篇長短政評。學者固然理論嫻熟,一般民眾也同樣言辭犀利,燦然大觀,讀一讀已經很有趣味,何必一定要再鑽到糾結的內裡去呢?

另一方面,大陸青年作家韓寒不是說,要「不問立場,只看是非」嗎?適當忽略政評文辭背後的糾葛,似乎也有助於我這個大陸人閱讀出一些當前議題上的是非,同時觀察某些大方向上的變化趨勢,看到各方有時不情願承認的共同點。

共同點

其實,台灣政治中的諸般顏色,很難和西方或者其他地區的意識形態光譜相對應,也因此很容易產生誤導的混亂。比如八八水災後,在高雄縣災民安置引起的一些爭議中,民進黨的現任縣長基本上和中央政府採同一立場。現實矛盾並沒有依藍綠陣營劃分對立面,而是集中在災民主體如何參與重建的決策和過程。

實體經濟方面的言說,多半會牽涉到藍綠分野。可是,諸如史上最低稅率,最高舉債,最嚴重的貧富兩極分化,13年來最高失業率等等類似問題,恐怕既非國民黨所說都要依靠和中國大陸簽訂自由貿易意向書才能打開出路,亦非傾向民進黨的《自由時報》所說,一切都是因台商西進投資大陸而貽害。

這種繞著中國大陸轉的選舉語言,看起來頗為奇特,但也許正反映了選舉主導政治生活的弊病,也反映著兩大政黨都缺乏遠見和願景。不過,如果因此認為台灣必須向大陸學習,轉到效率優先的道路上,恐怕也是一種誤導。

其實,包括美國、委內瑞拉、日本、印尼在內的各個新老民主國家裡,最近引起爭論的是自由平等孰先孰後的老問題,民主原則本身並沒有受到挑戰。所以,當立法院議員不分藍綠,都反對行政部門簽署的美國牛肉進口條約時,馬英九政府曾暗示這會惹怒美國,加劇台灣外交困境。可是美國最後卻並沒有堅持自己的政策立場。這裡當然可能有實際政治考慮,但台灣通過民主程序表達的強烈民意,很顯然起了決定性作用。

珍視台灣的民主制度,在這個基礎上,估計也有必要引進關於自由和平等原則的討論,因為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自由平等和民主的原則,都會受到效率至上、官僚體制穩定至上等等說辭的壓迫。新的願景要靠台灣人民自主並合作地探索創造。

──轉載自「BBC中文網」(作者目前在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做博士後研究)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