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自我重建

[ 首頁 ] [ 海洋台灣未來的圖存之道 ] [ 中國對台獨的反應 ] [ 台灣人身分的認同 ] [ 台灣的自我重建 ] [ 台灣國的成立和金門、馬祖的主權 ] [ 政治民族的論調 ] [ 台灣人的自主 ] [ 加入聯合國的重要 ] [ 哈共統戰人士的心機 ] [ 為台獨解毒 ] [ 民間外交 ] [ 我是道地的正港台灣人 ] [ 行事曆 ] [ 活動回顧 ]

 

就請詩人李敏勇先生來回答這些問題

◎李敏勇/詩人 

 一段李登輝前總統的談話,一直留在我的腦海:「中華民 國成立、北伐、剿匪、抗日、國共內戰等『中國的經歷』,並 不是當時在日本統治下『台灣人的經歷』。」

 李前總統的這一段話,是在說明他向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 述及「身為台灣人的悲哀」的場所論遭受一些批判的問題所在 。它比較了「台灣歷史」與「中國歷史」,強調了不同生活經 歷的歷史意識。

 因而,李前總統說,不同的歷史軌跡,使雙方對於現狀的 認知與對未來的期待都有不同的看法。這樣的談話,是李前總 統在〈邁向正常國家──台灣主體的追尋〉的主題演講透露的 。因為要邁向正常國家,必須建立以台灣為主體的思考。因此 李前總統在那次演講時,就提出「台灣應該思考如何建立一個 更合乎台灣現狀的憲法」的意見。 

這樣的建構論,應該是以台灣二千三百萬人為共同體的思 考。但是如何將持有「中國歷史」意識的戰後移入者吸納在共 同體裡,面臨的是外來統治權力持有者的敵對!這樣的敵對影 響了附隨族群,以及長期在外來統治權力教育及文化、傳播上 洗腦的台灣人。面臨的也是一直未能建立文化詮釋能量的新政 府的躑躅不前,一種對中華民國看守論的迷惘。

 是的,「中國歷史」意識者思索的是繼續在台灣維持其流 亡性殖民國家,即使面對的是被擴張性殖民國家接收也不願意 台灣能突破其流亡困境。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 的不確定性不是讓持有其國籍身分的國民不斷去尋求另外取得 他國公民權嗎?迴避在台灣的現實,迴避在台灣建構一個不屬 於中國,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新國家課題,正是「中國歷 史」意識的迷障,阻礙著「台灣歷史」意識論的出路。

「中國歷史」意識論和「台灣歷史」意識論,糾葛在台灣 這個場所,應該思考的是:讓台灣有機會自我重建。經由台灣 的自我重建,才能讓持有「中國歷史」意識論的人民從迷障中 走出來。不應該只停滯在一個「中華民國」各自表述的自我, 相互欺瞞。「中華民國」分別被解釋為「中國」和「台灣」的 各自滿足,只是政治人物的一廂情願。

 李前總統呼應「世界台灣人大會」的「認同台灣國,制定 新憲法」發言,應該被更深刻、更嚴肅地面對。這是台灣人自 救的聲音,這樣的聲音早在一九六○年代就由彭明敏和他的兩 位學生發出。但是僵局一直存在,因為迷障一直存在。「中國 的經歷」可以理解,但是在台灣,請用「台灣人的經歷」思索 自我重建和共同重建吧!(選自《台灣•咱的國家──正名運 動手邊冊》現代文化基金會2003年4月出版)

 

[ 上一頁 ] [ 首頁 ]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