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紐西蘭人 Allan James Shackleton
敘述228大屠殺

 

 ■ 前言

 ■ 關於作者

 ■ 譯者序

 ■ 譯者簡介

 ■ 目 錄

 福爾摩沙
  
--- 美麗的島嶼

 ■ 大陸人的到來

 ■ 陷入暴亂

 ■ 抗暴的最後階段

 ■ 餘 波

 ■ 誰的罪責 ?

 ■ 基督教的影響

 ■ 前景何在?

 ■ 後 敘

 ■ 照片集

 檔案下載

 

 

福爾摩沙 --- 美麗的島嶼

在不同的時期,許多國家 --- 包括中國、荷蘭、西班牙、葡萄牙、英國、美國、法國和日本,都對台灣產生過興趣。

十七世紀中葉時,荷蘭曾經統治台灣達三十八年之久。他們當時在安平和台南的殖民地,現在已成了荷蘭人佔領台灣時的紀念物。西班牙人曾經在台灣北部的淡水和基隆殖民。至於葡萄牙人對台灣的貢獻,則是給台灣這個島嶼起了一個最廣為西方人所熟知的名字 --- 「福爾摩沙」(FORMOSA)。葡萄牙人當時稱台灣為「ILHA FORMOSA」,意思是「啊!美麗之島」。不過無論如何,這個島嶼也以它的中文名字 「台灣」為世人所熟知。

一六八三年時,這個島嶼正式成為滿清中國的一部分,隸屬於福建省政府管轄。自此以後就不斷有中國移民從福建廣東兩省渡海前來,迫使台灣當地的原住民退往人跡難至的高山地區。

在整個十八世紀,有關台灣的記錄似乎寥寥無幾。但是到了十九世紀,我們發現,西方國家和日本都爭相奪取這個島嶼的利權。因為這裡似乎包含了很多可能性。

在一八七○年代,日本藉口當時還有獵人頭習俗的原住民殺害了因為船隻被風吹翻而漂流至台灣的日本漁民,派遣了一個遠征軍強行登陸台灣。但是隨後不久由於英國和美國的反對,日本這支遠征軍乃不得不撤出台灣。

成為日本的一部分

一八八一年時,法國封鎖了台灣幾個月之久。隨後,日本覬覦台灣的機會再度因和中國就朝鮮問題發生爭執而來臨。最後,這個島嶼終於在一八九五年因為一項結束中國和日本戰爭的馬關條約而被正式割讓給日本。

不過,台灣當地居民卻拒絕承認中國政府的這項割讓。他們自行宣布成立「台灣民主國」。在日本正式占領台灣前,這個「台灣民主國」存在了六個月之久。至於日本徹底征服台灣的原住民,則是到二次大戰前不久才完成的事。

台灣原住民之所以能得到這樣的成功,主要是由於縱貫這個島嶼的山地是如此險峻陡峭,其中有些山峰高達大約一萬三千英尺。這個島嶼南北最長距離大約兩百五十英里,東西最寬大約九十英里,面積大約一萬四千平方英里,島上居民大約有六百五十萬人。台灣山地主要分布在東海岸地區,西部地區的地形則相對平坦,這就使得種植稻米所需要的灌溉容易實施。河川水流湍急,往往在颱風季節造成災害。

台灣這個島嶼有令人驚異的肥沃土壤和充沛的雨量。北部主要港口基隆據說是全世界雨量最多的港口之一。此外這個島嶼還蘊藏了許多天然資源像煤炭、石灰石、木材、(夕)土、硫磺、鹽、石棉,以及出產原油和天然氣的油田。

日本人在他們的五十年統治期間,在台灣島上建立了彼此緊密相連的工業。舉例來說,日本人在台灣建立了肥料工業(但製造肥料的磷酸鹽礦則必須進口),不但大大增加了農作物產量,而且使稻米能夠一年收成兩次。日本人也增加了台灣的甘蔗種植,而甘蔗則是台灣每年一千七百萬噸龐大蔗糖工業的基本原料。

其他有關的生產商也對肥料和其他工業生產作出了他們的貢獻。其中像:從硫磺裡提煉硫酸,從空氣裡提煉氮,利用廉價電力從煤炭和石灰石提煉碳化鈣等等。總而言之,日本人准許台灣人參與私營工業的投資和經營,這就促成了一個富裕而且有教養的階層在台灣興起。

為了協助工業發展當然得建立良好的通訊系統,其中包括鐵路 (長距離的雙軌) 和路面堅實的公路。三個主要港口分別在北部的基隆,南部的高雄和東部的花蓮修建。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港口大部分是人工修建的人工港。至於在西部興建的一處港口則因為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而中斷。(譯者註:即台中港)

除此以外,日本人還挖掘了一條五英里長的運河連接台南市中心到海。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人還為了木材工業而修建阿里山登山鐵路。這條鐵路沿著峭壁,跨過山谷,幾乎以 S 型的軌跡在五十英里長的軌道上,迅速盤升到九千英尺高度。

電力的供應豐富又便宜,因為這些電力主要是從水力發電而來。這些電力以一百四十千瓦的電壓供應整個島嶼。此外台灣還有豐富的煤炭可供火力發電所需。

台灣之美

葡萄牙人曾經如此貼切地稱呼這個島嶼為 [美麗之島] (FORMOSA),因為這個島的天然景色實在太美了。從首都台北搭火車到兩百多英里以南的高雄,沿途盡是綿延不絕的瑰麗鄉村,紅色的磚房點綴在綠絨般的稻田上,偶爾也會有崎嶇的高山和湍急的河川等壯麗景觀出現在眼簾。

這個島也擁有許多溫泉,日本人將之開發成一些美麗的假日休閒勝地。其中最有名的要算是台北北方的草山(即陽明山)和北投了。甚至在台北和基隆間二十英里長的寬闊混凝土路面上開車,你也會發現兩旁的景色是如此優美,叫人著迷。由於北回歸線橫貫這個島的中部地區,因此台灣的氣候基本上屬於溫暖或溫和。當然了,這部分也由於台灣四面環海使得極端氣溫不可能形成的緣故。

島上城鎮也分布的恰到好處,而且都經過良好規劃。比較重要的建築都是鋼骨水泥或磚造的,樓房的二層以上通常都凸出來成為騎樓,以遮蔽樓底下的人行道,使行人得以在其下遮陽避雨。不過後來的中國當局准許騎樓底下的人行道成為腳踏車和汽車的停放地或攤販的聚集地。

日本式住宅興建在每一個城鎮的特別地區。日本式住宅設有門窗與牆共用可以左右滑動的外壁,這樣的外壁和內間也可以左右滑動的牆壁之間則往往是走道。這種格局使內間在需要時可以直抵外壁而變得寬敞,而且內間在夏天時由於多了一層走道可以產生隔熱效果變得十分涼爽。雖然這種格局在冬天時會有太通風,寒冷且潮濕的缺點,但由於這種天氣在台灣為時甚短,因此顯然抵不過在每年炎熱夏季裡所帶來的優點。再說, 冬天時還可以在房子中間升起碳火煮火鍋或火盆來增加房子的溫度。

日本人的傳統習俗是在進屋前將鞋子脫在入口玄關處,然後換上拖鞋進屋。房間的地板上則用榻榻米鋪起來。所謂榻榻米是用稻草梗子編織成的長方型厚墊子,具有保溫且減少噪音的作用。至於房間地板則都是木製的。榻榻米的規格是固定的,都是一公尺寬兩公尺長,至於房間大小則由榻榻米鋪設的數目來決定。換句話說,所有房間都一定建得剛好可以放下一定數目的榻榻米。

根據日本人的傳統習俗,晚上只要把墊被和棉被放在房間的榻榻米上,這個房間就成了臥室。此外他們也用蚊帳。至於白天時的家具則僅僅包括了一個低矮的桌子,以及放在桌子邊的坐墊。

肥肉到口

日本人花了很大氣力清除台灣島上的疾疫,並且教育島上的人養成清潔衛生的習慣。由於習慣培養的如此徹底,因此當中國人接收台灣後容許街道變得如此骯髒,委實令台灣人感到驚訝。同樣地,經由嚴刑峻法,日本人也把台灣人訓練得非常誠實,甚至似乎終於變成台灣人個性的一部分。

台灣島在二次大戰後期遭到盟軍轟炸,受到嚴重損壞。然而在戰後的現在,它卻和滿州里(即中國東北)一樣,成為中國最具生產力和最工業化的地區。「聯合國救災及重建署」在中國設立辦事處來協助救災和重建工作。「聯合國救災及重建署」是按照和中國政府的協議進行救災和重建工作的。中國政府則相應成立了一個叫做「中華全國救災及重建署」的機構。

按照這項協議,所有「聯合國救災及重建署」的物資一旦在中國港口上岸,就都屬於「中華全國救災及重建署」的資產。「聯合國救災及重建署」只保留監督這些物資是否真正到達原定目的地的權利。至於這些物資如何分發則是由「聯合國救災及重建署」 和「中華全國救災及重建署」共同做出決定。

一般來說,每一名「聯合國救災及重建署」的官員都在「中華全國救災及重建署」裡有一名相應的中國官員。這也就是說,「聯合國救災及重建署」和「中華全國救災及重建署」同時都擁有一名工業重建官員,一名農業重建官員,一名醫療衛生官員,等等。

但是,當具體項目進入細節時,「聯合國救災及重建署」和「中華全國救災及重建署」的觀點和目標不一致了。雖然私人的表面關係看起來像是非常友好,但工作上的關係有時候則相當緊張。

日本留下的資產顯然已成為中國人豐厚的戰利品,在下面的章節裡,我們將敘述中國古老的習俗是如何來利用現代化日本的工業成果。